考水村简介:
考水有“书香门第、礼仪之邦”之美誉。朱熹曾题词“明经学校,诗礼人家”赞颂考水。考水始祖明经公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后人皆有重教崇儒之风,累代赞缨,科第接踵。宋有“胡伸汪 藻,江南二宝”的胡伸,元有“七哲名家”的七贤等,历代中进士者二十人。现代著名大学者胡 适、徽商江南巨富胡贯三、书墨世家胡开文、中药企业家胡庆馀、近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的祖籍都在考水。考水特色:
考水聚落,山川秀色与古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布局合理,典雅别致,考水保留的古民居建筑,全是徽派特色,马头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剔透玲珑,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维新桥于清代康熙年间重建,桥上有亭,亭联曰:“桥亭典雅疑别墅,寮阁峥嵘掩村扉”,便于行旅与农人憩息。令人瞩目的太子墓,有一千零二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此墓座落在距村一里远的黄杜鹃,八卦陵,坟前大石碑镌刻着“始祖明经胡公之墓”八个篆体大字。石碑剥落的斑点和裂痕记载着千年的雨雪风霜,历经多少个朝代,依然若旧,是遐迩罕见的古迹。
考水历史:
考水村始建于唐末(公元904年)距今一千余年。考水村原属婺源县高砂乡下属行政村,不久前撤乡并镇划归紫阳镇管辖。虽距离繁华的县城不远,然而,进入考水村,就像进了世外桃源,一条小河清澈见底,考水村口一座廊桥拱立小溪南北,黑瓦白墙,“维新桥”三字了无尘泥俗垢。水草边的骑牛牧童,水埠头捶洗衣物的女子都成了青山绿水的景致。考水村有三条街,分别为前街、中街、后街。三条街“风水”迥然不同,相传前街出富人,中街出高官,后街出布衣。正因如此,人们竞相选中中街和前街而居。据村史记载清乾隆年间中街的地基涨到每平方米一千块大洋。因此,后街逐渐凋零、败落,空留下一截截残垣断壁。中街有进士第、文昌阁、郡马楼、文笔台,全是清一色官邸人家。“上海道一颗印,还不及考水中街一封信”。这句话令考水人引以为荣,流传了十几代人。在考水前街上,宗祠古院、琴房书院、舞榭歌台……粉墙、黛瓦、飞檐、翘脊、雕梁、画栋;楼、阁、亭、榭、走廊、影壁……都是原汁原味的明清风貌。由于岁月的磨损,这些集儒家大成的建筑都老了、瘦了,沧桑毕露。
考水名人:
考水曾诞生过“江南二宝胡伸汪藻”的胡伸,兄弟进士的胡持、胡博,父子四进士以及元代七贤七进士。从唐代以来,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整个中国也不过产生了10万名左右进士,而考水村中进士者有据可查的就有十余名之多。还孕育了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江南巨商胡贯三、书墨世家胡开文、中药天子胡庆馀、文化泰斗胡适等。
美图欣赏:
1、呈阴阳八卦太极图的墓
阴阳八卦太极图——山谷中的“唐太子墓”
在距考水村还有一公里路处,考水村人在路边树了一块路牌,上书:“唐太子墓”,箭头指向左前方。顺着指示牌,再向前走不到一百米,在岔道口右道又树了一块和前面同样的指示牌。沿小路前行四五分钟,出现水泥石阶,石阶两旁是翠柏伫拥,登阶而上50米,眼前豁然而现一座砖砌的墓。
这是一座冷僻的坟墓,没有石人石马,墓坐北朝南,墓呈多边形,墓边用小花砖砌成,墓顶绘有太极阴阳八卦图案,墓前立有一块原始石碑,墓碑上书:“始祖明经胡公之墓”八个大字,历经千年风雨,残剥可认。墓的左侧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赠封明经像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昌翼奇材,君父王嗣,懿德惟乡,严光并志。大宋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下”。墓顶上那一块块翘大拇指的瓦盖依稀辨别出这是“皇穴”。
太子墓地处于考水村黄杜坞,俗称明经湾。此处地形像一个八卦,而坟处于大山的腹地原点,墓地坐北朝南,群山围拱,云气凝集。在这儿让人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气吐万里,俯视天下的无形力量。
2、始建于清代的“维新桥”
易大唐李姓为胡——一段凄凉的历史故事
这座“皇穴”还蕴藏着一个极其凄凉和真实的故事。
公元904年(唐天元年),唐昭宗李晔将帝都由长安移迁洛阳,御驾途中,朱温谋反篡权。李晔与何皇后见势不妙,即将新产太子裹以御衣,侑以珠宝,破指血书交近侍胡三(婺源人)趁乱逃脱。胡三南逃婺源考水隐居。将太子取名昌翼,含“大得覆翼”之意,君随臣姓,易李为胡,代代相传。后昭宗帝被杀,其他皇子九人尽被害于九曲池,唯昌翼尚存,留下了李唐一根血脉。
昌翼得胡三庇佑养育,在同光乙酉年(公元925年)胡昌翼21岁时,荣登明经科第二名进士。当其正欲赴任时,胡三破墙掏出龙衣御衫,珠宝血书示以太子。纯粹真实的江山易主的故事,大唐败落的历史呈现在太子胡昌翼面前。一封血书让胡昌翼幡然醒悟。母后在血书中写道:“……十万余众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字一泪把他的神经都震碎了,他在暮色中痛苦徘徊,一点一点找回自己。他决意终身不仕了。从此,他孤身只影,与高山对话,与流水相伴,冷了、渴了、饿了,饮一杯红泥小火炉上新焙的绿茶糯米酒,嚼着大唐的名号取暖。于是,考水的青草地上,绿水河边常出现一抹单衫微寒的背影,像一株孤独的胡杨,孑然兀立,直到岁月褪尽了他的风华色彩。自从身世披露,他仿佛获得彻悟之后的真谛,大觉之后的从容,他耕云种日,建明经书院讲学传道,怀古于幽谷,射猎于大泽,访友于僻壤,舒胸臆于高台。
唐太子在考水活到96岁才无疾而终。因他荣登明经科进士,乡人敬称为“明经公”,是明经胡氏的鼻祖。
3、三朝皇帝齐赐匾——“唐太子”创明经书院
当我们把视觉的焦距对准考水村村东北一块仅有2500平方米的断墙败垣时,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一千余年前那个气韵非凡的神圣殿堂——明经书院。
唐太子隐居考水创立的这所书院原本是一种政治上不得志的精神寄托,却造就了一个政治和文化上的两个制高点,成为中国四大书院的后起之秀。它曾有一个“进士走廊”的赫赫声名,是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翰林院”,光从这儿走出去考中进士的就有八百余名,无怪乎当时的天下学子对这所“金字塔”趋之若鹜。事实上当时这所书院确实是一个鸿儒云集的圣地。
公元1185年秋,传来消息,朱熹和陆九渊要来婺源明经书院继续10年前那场在鹅湖书院没有结果的辩论。而且这一次孰输孰赢,一定要有个了断。十年前即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书院相会,进行辩论。在哲学和本体论上,认识论上都有分歧。朱熹讥陆为“禅学”,陆九渊讽朱为“支离”,双方赋诗责难,不欢而散。这次,这两颗巨星的碰撞对明经书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这两位学者的人品、气节、学问无疑是当时最高泰斗。一个是理学宗师牞一个是心学大家,双子星座在婺源考水天幕上出现,给明经书院作了高品位的奠基,这一年是明经书院最光彩的一年。元、明、清三朝,明经书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人圣地。三朝皇帝都赐匾明经书院,至今保留完整的清康熙亲笔御写金匾上书:儒理至宗,文官下轿牞武官下马。足见当时明经书院是何等的辉煌,可惜的是,明经书院早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
上一条:婺源庆源古村 | 上一条:鸳鸯湖 |
© Copyright 2008-2014 户外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预订电话:400-0791-225 景区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